月度归档:2020年08月

客家民俗之丧葬:庄严肃穆的礼仪

宁化旧时丧礼庄严肃穆,多依古礼举行,城关比乡间讲究。老人死亡,俗称“白喜”。所以宁人办丧也讲排场,以示儿女孝顺。整个丧礼繁枝琐节甚多,拖延时日较久,有“报丧”、“落棺”、“开吊”、“做七”、“出殡”、“上祖堂”等程序,,事后还要“上坟”、“做百日”、“做周年”、“做忌日”。其中有两件怪事:一是说人死后的四七、七七两天若恰逢阴历的“七”日,阴魂就会回家,家人都要“走七”(暂避);二是孝期未满,孝子不得嫁娶,若婚事已定,却又可在“七限”(49天)内成婚。总之,似乎死人和“七”有着特殊的牵连,俗语就有“死人撞七”的说法。

客家民俗之丧葬

报丧。老人逝世,“男厅堂,女间房”,即男死要在厅堂,由儿女守候着咽气,女死则将遗体移至厅堂。孝子与其族人分头奔告死者亲戚,贴出“讣告”,分发报讣,俗称“报丧”。

落棺。召僧道置魂幡,,设灵位,“开路引”,化纸轿,点铁树灯、脑头灯。内亲送褥,计重垫盖入棺,并将记有生殁年月日时及儿孙姓名的内碑按男女分放脚下或头上,以为日后考据。女丧则要外氏(娘家)亲视装殓,钉盖加漆,俗谓“落棺”。

客家民俗之丧葬

开吊。三餐灵前供饭,女眷早晚哭灵。置孝堂,竖铭旌,供祭品,诵祭文,孝子及五服亲属各服其服,分别跪拜哭奠,,谓之“成服开吊”。

做七。每届七期,孝子孝孙着孝服,备牲酒哭拜祭奠,请僧道做“法事”,直至七七四十九日,俗称“做七”。

出殡。待地理先生选好坟地,贴出讣闻,择日“堂奠”致祭。是夜,由孝子孝孙穿麻带孝领人去“偷青”,就是明火执仗地“偷”别人地里的蔬菜瓜果,用作佐料煮米裸丸。吃完又祭,此番祭奠,祭文改用红纸写,名为“辞堂”。翌日清晨,送葬亲友到后分发孝布,僧道在灵前诵念“请起文”,接着起棺出门,俗谓“出送”。

上祖堂。僧道诵经拜忏超度亡魂三至七天,最后焚烧纸扎“灵屋”,引阴魂至祖堂安祀,谓之“上祖堂”。

客家民俗之丧葬

送殡队列,由长子捧灵牌在前,孝子孝孙护棺柩随后,接着按老幼尊卑往坟地方向进发。族亲、女婿、外孙各戴白帽,腰缠白带,房亲黄帽黄带,孝子孝孙麻衣麻帽,哭杖草履,边哭边行。途中停棺路祭,孝子孝孙围着棺柩“转丧”,祭毕飞跑回家跪迎送丧亲友。治丧期间,开吊要做“斋饭”,出殡后做“拆封”谢客。一般吃斋饭不拘席,女死由“外氏”坐首席。

对墓地的选择讲究龙脉、风水。动土、立碑要择吉时,墓主若是妇女,墓碑都称“××孺人”。坟墓建好第“三朝”孝子、孝孙要“上坟守孝”期满“做百日”,翌年死期“做周年”,逝世纪念“做忌日”,满十生日做“冥寿”,都要虔诚敬祀一番。

解放以前,浅葬也是宁人特有的习俗。即亲属死后草草埋葬,待找到山场或经济宽裕后,再行建坟立碑。有的则干脆停柩在家,或筑殡寮暂厝郊外。据称这是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中形成的,他们每到一处,自己也不知道能居留多久,为便于再迁时带走亲人遗骸,于是采取了权宜之计。现在民间治丧,礼仪已较前简化。

中国传统丧葬仪式及禁忌是什么

饲生和恋亲视尸是死者入殓前,其子孙向死者作最后告别的礼仪。饲生由孝子奉白饭二小碗,豆干红糖各一碟,跪在父母尸旁,念道:“父母饲我大,我饲父母老。”说着用箸尾夹一,点饭莱放在父母口里,又转用箸头夹一点饭菜自己吃下(这是表示阴阳有别)。 饲生毕,由和尚执魂幡在前引路,长子捧香炉跟着和尚,其余子孙均拈香随后绕尸而走,和尚边走边念经。死者是男,绕尸走圆形;是女,走方形。俗以父是天,母是地,而天圆地方,故此。

由于各个民族所处的生存环境不同等原因,形成了很多不同的下葬风俗仪式。这种下葬的仪式反映了人们对灵魂的崇拜。汉族主要是实行土葬。墓地是死者的最终归宿,所以墓地的选择是埋葬死者的头等大事。墓地要选在地势宽广,山清水秀的地方,找出生气凝结的吉穴,从而可以使死者安息地下,庇佑子孙。

中国传统丧葬仪式及禁忌是什么

下葬仪式

这种下葬仪式是非常讲究和烦琐的。抬灵柩的人叫做八仙,挖好棺材洞穴叫做”打穴”。在打穴之前还要祭祀开山,孝子要烧香点烛行开山礼。有的地方要请地仙,还要画太岁,开山的时候要避开太岁的方向,不然就是”太岁头上动土”,丧家就会遭受到祸害。开山的时候要在做墓穴的地方前后打个木桩,然后让孝子在打木桩的范围内用锄头挖三下。接着八仙就过来做穴,做好之后再把太岁的画像烧掉。这种墓穴,是把灵柩推进去的。在墓穴的底部铺垫着两根竹子或者剥了皮的光滑润泽的小杉树。放的时候,把灵柩的上首搁在上面,再用撬棍往里面推,推进去之后再抽掉垫底,最后铲一些草皮把洞口砌严封好。

灵柩在山上停放好之后还有很多有趣的风俗。在一些地方,孝媳妇要在灵前作揖拜礼,然后捧把黄土,在怀里包着,跑回家里把黄土撒到猪栏鸡笼和床下,据说这样就可以得到亡灵的保佑。要是媳妇多的,就要争取第一个吉祥,甚至有脱掉鞋子抄水路捷径回家的。撒完黄土之后,媳妇要急急忙忙地跑到厨房里吃几口饭菜,这叫做“进宝”,是为了图个吉利。

在旧时,祭祀墓穴是人们非常看重的。祭祀的时候把一只公鸡杀死,用它的血来祭奠。公鸡不会马上就死去,而是在墓穴里反复扑腾,按照旧时的说法,公鸡死在墓穴里的哪个部位,哪个部位的子孙就会兴旺发达。公鸡扑腾下来的鸡毛叫做”凤凰毛”,必须要拣掉。 下葬之前还要由死者的儿子把用五谷杂粮编成的五谷囤放在墓穴里。囤口上面盖着一张小烙饼。在墓穴里还要放一个陶瓷罐,罐子上面放一盏豆油灯,叫做长明灯。有的地方还在墓室上嵌一面铜镜,象征太阳。在古代的时候,有钱的人家要远离坟墓,射三支箭,然后马上后退。这样不敢靠近灵柩是因为担心压不住鬼邪,自己会遭殃。在灵柩放进墓穴的时候都必须放炮,说是为死者饯行去阴间。

传统丧葬

按照旧时的规矩,下葬的时间也是要讲究的,必须是太阳落山灵柩也落土。落土的时候”八仙”拽着棕绳徐徐放下,四平八稳之后,亲属们必须抓起泥土扔到灵柩上,这叫做添土。灵柩下去之后,先要盖一层薄土,再把墓穴里扫出来的土撒在上面,之后要放上一只碗,叫做”衣饭碗”。这样做是为了以后迁坟的时候动作轻些,免得惊动亡灵,招来不幸。

民间的习俗认为,人死后的灵魂随时可能从坟墓里跑出来,跟着活人回家。所以下葬的人必须绕墓转三圈,在回家的路上也严禁回头探视。否则看见死者的灵魂在阴间的踪迹,对双方都是不利的。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节哀的措施。不然的话死者的亲人不停地回头观望,总也不舍得离开,是很难劝说的。

埋葬之后人们必须要洗手,有的还要用酒来洗。这样是表示今后再也不死人,用来驱除晦气。接着丧家要谢吹鼓手和客人。之后还要举行辞灵仪式,祭拜死者的灵位。在有的地方辞灵之后,只要是亲属就要在一起吃饭,这叫做抢遗饭。在江浙一带有喝”长寿汤”,吃长寿豆的习俗。就是说,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去世之后,在出丧的那天丧家要准备一大桶肉骨头汤,就是”长寿汤”,一大盆煮得烂烂的黄灿灿的大豆,就是”长寿豆”。送丧的人回来都要喝一小碗长寿汤,随意吃一些长寿豆,意思就是添福添寿。有的地方还把又香又糯的长寿豆分给邻里左右的小孩吃,说法是,吃了长寿豆,日后长又寿。

这些民间传统的风俗习惯都反映了了生者对于死者的寄意和对生命兴旺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