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礼仪——哭丧

首先,我是支持丧葬改革的,少一些繁琐的程序,多一些真诚的缅怀!

很多人一提起丧葬改革就好像只有自己继承了传统文化,别人说一点传统文化不好的地方,就像踩住了自己的尾巴,反应太过强烈。

除去一些糟粕,留下一些美好,难道这样不是更好吗?

哭虽然不是人类最悲伤的表达方式,但是肯定是最普遍被人接受的。

从小到大参加过很多葬礼,有亲戚、朋友,有长辈有晚辈,还有最不济的就是奔着混饭去的。但是从来没有哭过,也许只是未到伤心处吧!

全国各地哭丧的习俗各有不同之处,关中地区农村哭丧更多带有程式化的味道。比如,亲戚在下葬当天来参加葬礼,各自属于哪一宗都要区分清楚,因为舅家、娘家人或者其他重要的亲戚是要乐队到路口或者村口去迎的,也有全部都迎的,所以都是分批吊唁。

按照宗族、辈分不同分成好几拨,每一拨男女分开,在村口或者路口等着。

主家来人迎了,客气完准备奔灵堂,男在前,女在后。就在要迈开腿的那一刻,女人开始哭,也有男人一起哭的。前一刻可能还在说说笑笑,马上就能进入状态,“嗷”一嗓子,什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这里都是小儿科。

不是说来的人都不伤心,而是这种哭法,表演性质还是多一些的。一般从迎的地方到灵堂都不是很远,这一路女人哭声不停,来到灵堂,男人在前祭拜烧香,女人去棺材后面哭一阵。男人祭拜完毕,乐队奏乐结束,女人们的哭声也马上止住,也有司仪喊停的。

一些重要亲戚还专门有人上来劝的,开始劝的时候还得大声的哭两嗓子,然后才止住,一般开始哭和结束都是齐刷刷的,看起来确实有点怪异。

然后就是有人招呼去吃饭,流水席、臊子面。吃饱了就可以四处闲逛,等着出殡仪式开始。

现在能掌握好这个节奏的也只有上了年纪的,年轻人一般真伤心了哭起来就止不住,或者该哭的时候哭不出来。

这是亲戚,要是本村本族的妇女那更要掌握好节奏。首先,从人去世到出殡埋葬少则一周,多则月余都是有的。该伤心的早都已经都伤心过了,在接下来的仪式中,哭纯属是“规矩”。

本族的晚辈女人们在一些仪式的时候跪在棺材后面,有人来吊唁或者某项仪式开始,乐队会奏乐,有时候司仪会有提示,于是跪在棺材后面的女人们开始哭,来人吊唁完或者仪式止,乐止哭止。

男孝子们在农村的葬礼上哭的次数要少的多,因为规矩是男孝子在别人吊唁的时候都是跪在灵堂两侧,主要是回礼,只有在一定的仪式上才哭。

过去讲究在棺材放进墓道准备填土的时候,男孝子要有一番表现,不管真孝假孝,此时要歇斯底里的哭,还有扑到棺材上的,经过旁人的一番拉拽,才稍作平静。

在这里不去猜测伤心究竟是真是假,只是这种程序化、规矩化的哭实在有些繁琐。人是社会化的动物,需要有规矩,也需要一定的仪式化,但是过于复杂的规矩和仪式只是让人们去迎合这种规矩和仪式,却忽略了规矩和仪式背后真正要表达的东西。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