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

入殓

1、老龄长者早已备有棺木,称之为“寿棺”,寿棺内須装上钱紙,到人死后备为“烧倒头纸”用。如未备有,派人买棺木或请人做;买的棺木抬回时,子孙须哭泣至门外接棺。

2、请懂行的人,牵背筋线(又称牵背线)。用白纱线或白棉线在两根长板凳(凳面向地,四脚向上)绕线,按年龄多少(围长板凳脚一周为一根),一岁一根,满十岁加一根,以此类推。然后栓成像人头、四肢的样子,备用。

3、大殓前,至河边或用井水舀水洗尸。小殓时,男带帽,女带绉纱、耳环,头垫布枕(菱角枕)(内装狗毛、鸡毛或稻戎、细节稻草)左手执扇、手帕、验粄,右手执桃枝,棺木底放背筋线、串银纸垫底,脚穿布鞋,左脚前放银纸、右脚前放金纸。另放棺席布、过山裤,裤脚一正一反,再盖上亲友赠送之盖面被,最后再盖上孝子之盖面被,被上胸前放照身镜。大殓时,放一套衣服,死者得衣,子孙得裤,然后封棺,(客家话“裤、富”同音,故子孙得裤)。有钱人家还給死者戴上金银首饰。

4、封棺时,道士要讲一些年龄段的人,不要看封棺,称之为避煞。

5、封棺时,请道士敲打铜锣、念词,备牲礼祭祀。男死,由族长封棺;女死,由女之娘家封棺。由孝男一人代表跪请之。封棺时,先由善其事者用粗钉(五寸钉)钉好,然后再由封棺者用斧头敲之,并讲五句吉祥话。另备小钉串上五色布,钉于棺盖前头,称之“子孙钉”。封棺时,正钉、副钉皆须给予红包。孝子在灵棺前“哭丧”。

6、封棺后,灵柩停于厅堂,前设香案,摆香筒、烛台、酒杯、茶杯及果盆、水果祭之。吊唁者一到丧宅,必先上香,烧纸钱,子孙在侧答礼。

7、封棺后,每天早、中、晚,特别是晚上都要有人“哭丧”,一般为女儿、媳妇,直至发丧。

8、每天清晨和傍晚以及亲友来吊唁时,丧家女眷在帐内棺旁举哀。晚上亲友参加孝堂守灵,俗称“陪夜”。

临终之处理

临终之处理

为死者沐浴、容颜、括发(头发梳理后挽成鬓)、更换寿衣,并在尸前陈设祭奠物。俗称小殓。

1、客家人重伦理,亲人感情甚笃。有疾,必延医救治。如已病入膏肓,药石罔效,即随时观察其气色五官,急召子孙亲人,随侍在侧。若脸色苍白,眼耳鼻舌缩小变形,饮食少进,即移寝于厅堂,放上门板,铺上草席或篾席,让病人卧其上,男左女右,头在里,脚在外。将原穿衣服剪开脱下,最外一件换上寿衣。(寿衣,色蓝,六十大寿时,一般由女儿出资购买),过去有“上六下四”之说,即上身穿六重衣服,下身穿四重裤子。然后挂上帐。子孙守其旁,以尽最后之孝道。

2、客家风俗重视送终。出门在外的千方百计赶回家,以求在临终前见最后一面,显得孝顺。当病人气绝时,点上香烛,在死者脚尾米把远,放上一个大钱炉或一口烂锅,孝子贤孙双脚跪下,烧一定数量的纸钱,称之“烧倒头纸” 或“烧升天钱”,让死者到了阴间不缺钱用。然后香烛一直要燃到安葬为止。有“香火不断”之意。

3、烧纸钱时,子孙大哭。述其死者的苦楚和对子孙的厚爱,以示死者不该离去之意。

4当病人气绝时,以红布或红纸包一块玉或金或银元或硬币,塞于死者口中,称之“含玉”,以示吉祥。

5、当病人气绝时,马上杀一个公鸡,称之“洗脚鸡”。并煮成八分熟,置于为死者摆放的香桌下用箩筐照好。并烤七个小麦面饼,用柳条穿上放于死者手上,称之“打狗板”。

6、死者足尾置一盏清油灯,称之“长明灯”,为死者照明,不迷路,顺利到达阴间。并倒摆一板凳,凳面朝里,触脚。凳后放一碗饭,上置熟鸭蛋一个,插上筷子,称之“脚尾饭”。饭后置一香筒,点香拜之,香不可间断,并烧脚尾纸(用银纸)。另置盏清油灯在死者头侧,不能超过头顶,一天三次即早中晚慢慢向脚下移动,到安葬时移至脚部旁。

7、男死于家,称之寿终正寝;女死于家,称之寿终内寝。如死在他乡或凶死,不可抬入厅堂,只能安放于大门侧,以免凶神恶鬼进屋,殃及家人。仍是男左女右,头在里,脚在外,换上寿衣。其它礼仪都一样。

8、人死后,堂上祖位、神位,均须以红纸掩之,以免祖先、神灵蒙受晦气。

9、所有红纸书写的对联一律撕下,换上白色挽联,以白纸书“忌中”或“严制”(父死用),“慈制”(母死用)贴于正厅门边。

10、人一死,先遣子孙或邻居亲友一、二人,持子女生辰八字请地理师(阴阳)择日选定吉利日期:大小殓、移柩、祭奠、还山、安葬、测定方位...等。

11、选定日期后,孝子往外祖母舅家及亲伯叔家报丧,并派专人若干前往各亲族戚友处报丧,并告知发丧安葬日期。今统印讣文寄达,在门前或附近路口还出讣告,或以电报、电话告知。孝子报丧先不入其门,在门外叩头后,方可进屋(一般都未进屋)。

12、选定若干名对丧事较内行者,协商安排善后事宜。赋予职称、工作项目,分层负责,包括总务、出纳、茶水、文书、跑腿、帮忙人员.....等。

13、死者的子女为孝子,见亲族戚友、帮忙者均应叩头。

14、人死后,守孝之女亲人一般不用梳子梳头;地不打扫,安葬后及时打扫;子孙原则上吃素饭,不吃荤,至安葬后方可吃荤,称之“吃素”。

15、人死后,将死者睡的床铺上之用品立即抱出居室外;如其配偶在世时,把死者睡的床单、被单撕开一半,留一半给配偶,另一半在安葬后在坟圹上连同死者不用的衣物烧给死者;并把床铺移动立起靠墙放起不用,一般百天后才用。

16、摆孝堂:在遗体前挂白布,摆香桌,放灵位牌或遗像。早晚哭灵,登记亲友送来的礼物或“代烛”,帐布按序挂在孝堂两旁。

殡葬礼仪——哭丧

首先,我是支持丧葬改革的,少一些繁琐的程序,多一些真诚的缅怀!

很多人一提起丧葬改革就好像只有自己继承了传统文化,别人说一点传统文化不好的地方,就像踩住了自己的尾巴,反应太过强烈。

除去一些糟粕,留下一些美好,难道这样不是更好吗?

哭虽然不是人类最悲伤的表达方式,但是肯定是最普遍被人接受的。

从小到大参加过很多葬礼,有亲戚、朋友,有长辈有晚辈,还有最不济的就是奔着混饭去的。但是从来没有哭过,也许只是未到伤心处吧!

全国各地哭丧的习俗各有不同之处,关中地区农村哭丧更多带有程式化的味道。比如,亲戚在下葬当天来参加葬礼,各自属于哪一宗都要区分清楚,因为舅家、娘家人或者其他重要的亲戚是要乐队到路口或者村口去迎的,也有全部都迎的,所以都是分批吊唁。

按照宗族、辈分不同分成好几拨,每一拨男女分开,在村口或者路口等着。

主家来人迎了,客气完准备奔灵堂,男在前,女在后。就在要迈开腿的那一刻,女人开始哭,也有男人一起哭的。前一刻可能还在说说笑笑,马上就能进入状态,“嗷”一嗓子,什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这里都是小儿科。

不是说来的人都不伤心,而是这种哭法,表演性质还是多一些的。一般从迎的地方到灵堂都不是很远,这一路女人哭声不停,来到灵堂,男人在前祭拜烧香,女人去棺材后面哭一阵。男人祭拜完毕,乐队奏乐结束,女人们的哭声也马上止住,也有司仪喊停的。

一些重要亲戚还专门有人上来劝的,开始劝的时候还得大声的哭两嗓子,然后才止住,一般开始哭和结束都是齐刷刷的,看起来确实有点怪异。

然后就是有人招呼去吃饭,流水席、臊子面。吃饱了就可以四处闲逛,等着出殡仪式开始。

现在能掌握好这个节奏的也只有上了年纪的,年轻人一般真伤心了哭起来就止不住,或者该哭的时候哭不出来。

这是亲戚,要是本村本族的妇女那更要掌握好节奏。首先,从人去世到出殡埋葬少则一周,多则月余都是有的。该伤心的早都已经都伤心过了,在接下来的仪式中,哭纯属是“规矩”。

本族的晚辈女人们在一些仪式的时候跪在棺材后面,有人来吊唁或者某项仪式开始,乐队会奏乐,有时候司仪会有提示,于是跪在棺材后面的女人们开始哭,来人吊唁完或者仪式止,乐止哭止。

男孝子们在农村的葬礼上哭的次数要少的多,因为规矩是男孝子在别人吊唁的时候都是跪在灵堂两侧,主要是回礼,只有在一定的仪式上才哭。

过去讲究在棺材放进墓道准备填土的时候,男孝子要有一番表现,不管真孝假孝,此时要歇斯底里的哭,还有扑到棺材上的,经过旁人的一番拉拽,才稍作平静。

在这里不去猜测伤心究竟是真是假,只是这种程序化、规矩化的哭实在有些繁琐。人是社会化的动物,需要有规矩,也需要一定的仪式化,但是过于复杂的规矩和仪式只是让人们去迎合这种规矩和仪式,却忽略了规矩和仪式背后真正要表达的东西。

客家民俗之丧葬:庄严肃穆的礼仪

宁化旧时丧礼庄严肃穆,多依古礼举行,城关比乡间讲究。老人死亡,俗称“白喜”。所以宁人办丧也讲排场,以示儿女孝顺。整个丧礼繁枝琐节甚多,拖延时日较久,有“报丧”、“落棺”、“开吊”、“做七”、“出殡”、“上祖堂”等程序,,事后还要“上坟”、“做百日”、“做周年”、“做忌日”。其中有两件怪事:一是说人死后的四七、七七两天若恰逢阴历的“七”日,阴魂就会回家,家人都要“走七”(暂避);二是孝期未满,孝子不得嫁娶,若婚事已定,却又可在“七限”(49天)内成婚。总之,似乎死人和“七”有着特殊的牵连,俗语就有“死人撞七”的说法。

客家民俗之丧葬

报丧。老人逝世,“男厅堂,女间房”,即男死要在厅堂,由儿女守候着咽气,女死则将遗体移至厅堂。孝子与其族人分头奔告死者亲戚,贴出“讣告”,分发报讣,俗称“报丧”。

落棺。召僧道置魂幡,,设灵位,“开路引”,化纸轿,点铁树灯、脑头灯。内亲送褥,计重垫盖入棺,并将记有生殁年月日时及儿孙姓名的内碑按男女分放脚下或头上,以为日后考据。女丧则要外氏(娘家)亲视装殓,钉盖加漆,俗谓“落棺”。

客家民俗之丧葬

开吊。三餐灵前供饭,女眷早晚哭灵。置孝堂,竖铭旌,供祭品,诵祭文,孝子及五服亲属各服其服,分别跪拜哭奠,,谓之“成服开吊”。

做七。每届七期,孝子孝孙着孝服,备牲酒哭拜祭奠,请僧道做“法事”,直至七七四十九日,俗称“做七”。

出殡。待地理先生选好坟地,贴出讣闻,择日“堂奠”致祭。是夜,由孝子孝孙穿麻带孝领人去“偷青”,就是明火执仗地“偷”别人地里的蔬菜瓜果,用作佐料煮米裸丸。吃完又祭,此番祭奠,祭文改用红纸写,名为“辞堂”。翌日清晨,送葬亲友到后分发孝布,僧道在灵前诵念“请起文”,接着起棺出门,俗谓“出送”。

上祖堂。僧道诵经拜忏超度亡魂三至七天,最后焚烧纸扎“灵屋”,引阴魂至祖堂安祀,谓之“上祖堂”。

客家民俗之丧葬

送殡队列,由长子捧灵牌在前,孝子孝孙护棺柩随后,接着按老幼尊卑往坟地方向进发。族亲、女婿、外孙各戴白帽,腰缠白带,房亲黄帽黄带,孝子孝孙麻衣麻帽,哭杖草履,边哭边行。途中停棺路祭,孝子孝孙围着棺柩“转丧”,祭毕飞跑回家跪迎送丧亲友。治丧期间,开吊要做“斋饭”,出殡后做“拆封”谢客。一般吃斋饭不拘席,女死由“外氏”坐首席。

对墓地的选择讲究龙脉、风水。动土、立碑要择吉时,墓主若是妇女,墓碑都称“××孺人”。坟墓建好第“三朝”孝子、孝孙要“上坟守孝”期满“做百日”,翌年死期“做周年”,逝世纪念“做忌日”,满十生日做“冥寿”,都要虔诚敬祀一番。

解放以前,浅葬也是宁人特有的习俗。即亲属死后草草埋葬,待找到山场或经济宽裕后,再行建坟立碑。有的则干脆停柩在家,或筑殡寮暂厝郊外。据称这是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中形成的,他们每到一处,自己也不知道能居留多久,为便于再迁时带走亲人遗骸,于是采取了权宜之计。现在民间治丧,礼仪已较前简化。

中国传统丧葬仪式及禁忌是什么

饲生和恋亲视尸是死者入殓前,其子孙向死者作最后告别的礼仪。饲生由孝子奉白饭二小碗,豆干红糖各一碟,跪在父母尸旁,念道:“父母饲我大,我饲父母老。”说着用箸尾夹一,点饭莱放在父母口里,又转用箸头夹一点饭菜自己吃下(这是表示阴阳有别)。 饲生毕,由和尚执魂幡在前引路,长子捧香炉跟着和尚,其余子孙均拈香随后绕尸而走,和尚边走边念经。死者是男,绕尸走圆形;是女,走方形。俗以父是天,母是地,而天圆地方,故此。

由于各个民族所处的生存环境不同等原因,形成了很多不同的下葬风俗仪式。这种下葬的仪式反映了人们对灵魂的崇拜。汉族主要是实行土葬。墓地是死者的最终归宿,所以墓地的选择是埋葬死者的头等大事。墓地要选在地势宽广,山清水秀的地方,找出生气凝结的吉穴,从而可以使死者安息地下,庇佑子孙。

中国传统丧葬仪式及禁忌是什么

下葬仪式

这种下葬仪式是非常讲究和烦琐的。抬灵柩的人叫做八仙,挖好棺材洞穴叫做”打穴”。在打穴之前还要祭祀开山,孝子要烧香点烛行开山礼。有的地方要请地仙,还要画太岁,开山的时候要避开太岁的方向,不然就是”太岁头上动土”,丧家就会遭受到祸害。开山的时候要在做墓穴的地方前后打个木桩,然后让孝子在打木桩的范围内用锄头挖三下。接着八仙就过来做穴,做好之后再把太岁的画像烧掉。这种墓穴,是把灵柩推进去的。在墓穴的底部铺垫着两根竹子或者剥了皮的光滑润泽的小杉树。放的时候,把灵柩的上首搁在上面,再用撬棍往里面推,推进去之后再抽掉垫底,最后铲一些草皮把洞口砌严封好。

灵柩在山上停放好之后还有很多有趣的风俗。在一些地方,孝媳妇要在灵前作揖拜礼,然后捧把黄土,在怀里包着,跑回家里把黄土撒到猪栏鸡笼和床下,据说这样就可以得到亡灵的保佑。要是媳妇多的,就要争取第一个吉祥,甚至有脱掉鞋子抄水路捷径回家的。撒完黄土之后,媳妇要急急忙忙地跑到厨房里吃几口饭菜,这叫做“进宝”,是为了图个吉利。

在旧时,祭祀墓穴是人们非常看重的。祭祀的时候把一只公鸡杀死,用它的血来祭奠。公鸡不会马上就死去,而是在墓穴里反复扑腾,按照旧时的说法,公鸡死在墓穴里的哪个部位,哪个部位的子孙就会兴旺发达。公鸡扑腾下来的鸡毛叫做”凤凰毛”,必须要拣掉。 下葬之前还要由死者的儿子把用五谷杂粮编成的五谷囤放在墓穴里。囤口上面盖着一张小烙饼。在墓穴里还要放一个陶瓷罐,罐子上面放一盏豆油灯,叫做长明灯。有的地方还在墓室上嵌一面铜镜,象征太阳。在古代的时候,有钱的人家要远离坟墓,射三支箭,然后马上后退。这样不敢靠近灵柩是因为担心压不住鬼邪,自己会遭殃。在灵柩放进墓穴的时候都必须放炮,说是为死者饯行去阴间。

传统丧葬

按照旧时的规矩,下葬的时间也是要讲究的,必须是太阳落山灵柩也落土。落土的时候”八仙”拽着棕绳徐徐放下,四平八稳之后,亲属们必须抓起泥土扔到灵柩上,这叫做添土。灵柩下去之后,先要盖一层薄土,再把墓穴里扫出来的土撒在上面,之后要放上一只碗,叫做”衣饭碗”。这样做是为了以后迁坟的时候动作轻些,免得惊动亡灵,招来不幸。

民间的习俗认为,人死后的灵魂随时可能从坟墓里跑出来,跟着活人回家。所以下葬的人必须绕墓转三圈,在回家的路上也严禁回头探视。否则看见死者的灵魂在阴间的踪迹,对双方都是不利的。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节哀的措施。不然的话死者的亲人不停地回头观望,总也不舍得离开,是很难劝说的。

埋葬之后人们必须要洗手,有的还要用酒来洗。这样是表示今后再也不死人,用来驱除晦气。接着丧家要谢吹鼓手和客人。之后还要举行辞灵仪式,祭拜死者的灵位。在有的地方辞灵之后,只要是亲属就要在一起吃饭,这叫做抢遗饭。在江浙一带有喝”长寿汤”,吃长寿豆的习俗。就是说,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去世之后,在出丧的那天丧家要准备一大桶肉骨头汤,就是”长寿汤”,一大盆煮得烂烂的黄灿灿的大豆,就是”长寿豆”。送丧的人回来都要喝一小碗长寿汤,随意吃一些长寿豆,意思就是添福添寿。有的地方还把又香又糯的长寿豆分给邻里左右的小孩吃,说法是,吃了长寿豆,日后长又寿。

这些民间传统的风俗习惯都反映了了生者对于死者的寄意和对生命兴旺的美好愿望。

广东普宁丧葬习俗

广东普宁丧葬习俗
普宁旧时丧葬礼俗贫富差异很大,富者葬礼有停柩七日连宵“做功德”的(客俗称“放水灯”);贫者则从简从俭,甚至有买不起棺材用草席卷埋的。此外,乡俗以年龄未上50岁而亡者为早逝,葬俗也从简。 
老人亡故,旧俗葬礼一般程序有: 
初终:老人将亡,先移入厅堂,人断气后,卧放冥椅。子孙以清香一束放入小钵内贮水,用新面巾为死者洗脸。客俗则用钵到溪边舀回长流水为死者洗脸抹体,谓之“买水抹尸”。 
更寿衣:男着双数长衣,女为单数衣裙。俱黑鞋白袜,手执手巾、扇子。客俗左手执桃叉一串,谓之“打狗棒”。尸体盖上天地被(即盖棺被),红布面在上,白布面在下。棺被遮面,俗谓死人似虎,不让惊吓着活人。死者脚尾摆一豆油灯,谓之“脚尾灯”。灯旁置饭一碗,称“冥饭”亲属此时要穿上麻衣,背穿,父亡露左臂,母亡露右臂。客俗人亡故,亲属要拿出铜锣打三下,女眷放声哭,称开孝。 
发讣告人亡故次日,家属用毛笔在白纸或草纸上书写唁讣,称发报单,告知亲友。送报单者送达不得入屋,要唤受报人出屋,看报单内容后在门口焚化,亲友闻讣讯,送款若干助丧事,俗谓之送纸礼。办丧事者备小红绳回送,俗谓之“扎彩”。 
入殓:入殓前棺木先垫上草纸、白草木灰或茶叶,然后择时用三捆麻皮吊尸入棺,称小殓。盖棺前家属亲眷瞻仰已故者遗容,孝子喂饭,俗谓“饲生”。然后封棺,用斧头钉上六颗钉。男亡棺木油红漆,由家族上辈封棺;女亡棺木油黑色,由外家上辈封棺。此谓大殓。 
成服:大殓后死者家属亲眷披麻戴孝,称“成服”。父亡子手执竹杖,母亡子手执桐杖,意为哀痛同于丧父。 
出殡死者有陈柩居丧3天或7天,也有即日出殡者,出殡时,敲铜锣、放鞭炮、撒纸钱者居先;次为挽轴、幢幡之列,接着为灵柩和家属亲眷执杖扶柩队列。抬棺由八个青壮年分两班轮流扛抬,俗谓之“八仙抬柩”。后为哀乐队和亲友送丧者。亲友、外家、女眷送殡至村外即另路折回。 
客俗:60岁以上亡者,棺材用长条布兜住扛出,有8人抬或多至16人抬的,单身亡者则只用单条布兜缚在棺材上抬。 
安葬棺材抬至墓穴,道士念经后棺材入穴,子孙绕道而回。客俗亡人安葬后次日,子孙备三牲前往坟前祭拜,种上豆种,把坟头上留下没盖上的一块草皮盖好,谓之“覆坟”。 
戴孝:亡人安葬后在家设灵堂,每逢七日祭奠一次,称“做七”,至七七(49天)或百日始毕,谓之脱孝。 
旧时丧葬礼俗繁杂。解放后,丧葬礼俗逐步改革、简化。今悼念亡故者多改为开追悼会,奏哀乐、向遗像默哀、致悼词、送花圈、挽联等,参加悼念者臂戴黑纱,胸佩白花。城镇丧事多倡导火葬,农村则仍多从土葬。

广州丧葬习俗

广州丧葬习俗
1、“白事”不需广而告知
广州荔湾区的关先生日前刚刚帮助亲戚办理了一次丧事。他告诉记者,广州人在治丧的习惯和风俗方面和外地都有所不同,各种文化经过多年融合,丧葬习俗也形成了一套比较简化的程序。
从治丧方来说,前期主要有3个步骤。
首先,人死之后,家里人要在家里先设一个小的灵堂,主要是摆一个供桌,上面放着逝者的相片,设香炉,供以水果若干盘。有亲戚朋友上门吊唁慰问,可以为此上香表达心意。
其次,就是要选择出殡时间,关先生说,按照广州人口口相传,有3天不择日之说,就是说,人死后3天内出殡下葬,可以不用挑选日子。如果是在3天后的话,就要看皇历,选择适合出殡的日子方行。
在选好日子出殡或开告别会后,家里人就要分头准备。有的人负责通知亲友,有的人负责联系殡仪馆、布置场地、购买必要的用品等。
第三就是开遗体告别会。追思逝者,告别会后,由主人家请来宾吃饭,进行答谢。
“‘白事’与喜事不同,只需要告知亲属就可以了。并不需要广而告知。”关先生表示,家里头出了这种事,一般人都是比较低调的。如果不是特别好的朋友,并不用专门通知他们。一般人都是从别人口中得知,主动上门吊唁的,主人家一般不会主动通知别人。这期间,主人家一般不会到别人家里做客,外人无事也不会登门。
许多人都会问:出席丧事是否要给“帛金”?广州人也有给“帛金”的习惯,但是它与喜宴的“红包”不同,并不是一定要给,而且多少也没有定数。不过在多年的演化下,现在一般人在出席遗体告别会时,通常的惯例是包100元的“帛金”。据一位老仵工老张介绍,“帛金”源于以前人们生活不富裕,亲友家里发丧,出席丧礼的都会送些数目为单的钱,帮补一下亲友办丧事支出,除了是对死去的人聊表心意,也实实际际地帮助一下在生的人。“帛金”是包装在白信封内的。
2、“帛金”不能事后补送
老仵工特别提醒说,“帛金”与红包不一样,不能在事后补送。只能在出殡前送达主人家。在香港,会在白信封上写明“奠仪”。广州人会在白信封的抬头上写明逝者名姓,落款注明“某某某敬挽”。
有一些广州人在包“帛金”时也学习了一些香港的做法,如给“帛金”不能整数,如100+1,200+1,500+1,以此类推。
在告别会当天,每个前来殡仪馆参加逝者遗体告别会的亲友都会收到主人家的一个白毛巾:里面放着3样东西:
第一样是一个小“红包”。“红包”非常小,只有三指宽的一个小纸包,里面包一块硬币。寓意恭喜发财。
第二样是糖果。广州人的习俗是放一块水果糖。寓意甜甜蜜蜜。来宾走的时候必须把糖给吃了。
第三样是小折刀,或者在小“红包”上别两枚针,象征“利利是是”。
每个前来参加追悼会或告别会的亲友,在进场前,会在胸口别上一个小黑纱。开完后,走之前,可以取下丢弃。
在出口贸易公司工作的李经理前年父亲去世时,原本戴着黑纱的他正好要参加一个正式的会议,没办法,他只好加穿了一件外衣,将黑纱挡住。“如果戴着这个,别人见到了心里总会很别扭,如果谈生意的话,就更不好了。”
3、自然老死视为“喜丧”
现在,许多老广州人还保持着一个传统,就是出外进饭馆吃饭时,一般不会点刚好7样菜。如果小辈点了7个菜,有老人在的话,他就会叮嘱加多一个菜,或是点多一个小菜。这个规矩也是由丧葬习俗语引发而来。因为,旧时在出殡后,主人家都请来宾留下吃饭,而每桌的菜也正好是7个,与“去”同音。有些地方,还有7不出(出嫁),8不埋的规矩。
当然,由于丧宴与喜宴不同,主人家和来宾的心情都不是很好。这顿饭大家也“味同嚼蜡”,现在,很多来宾都选择不吃这顿饭就离开了。
不过也有另例,家住黄埔的黄先生就告诉记者,前年他们村里的一位百岁老寿星去世了,全村人就高高兴兴地大吃了一顿,认为老人这个年纪去世,实在是一件有福的事情,不必太过悲伤。旧俗认为这是“喜丧”。自然老死被视为“喜丧”的根本条件。
出席遗体告别会,有一些约定俗成的注意事项,来宾必须遵守,否则就会很尴尬。比如说不能穿艳色的衣服,不能迟到。“白事”与“喜事”有别,主人家到点就会开始,不会推迟。
4、迟到有对死者不敬之嫌
刚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孔先生就告诉记者一件他经历过的难堪事。他出席一位同事的遗体告别会。结果他迟了5分钟,没想到,遗体告别会提前了10分钟举行了,他到的时候,已经快结束了,负责签到的主人亲属十分讶异地看着他,到场的来宾们也“眼神怪怪”地盯着他。“虽然主人家没有责怪我,但是我心里十分不好过。觉得对逝者很不尊敬。”小孔说。
广州人现在在参加白事和追悼会时,大家都会变得相当守时。因为这是不能迟到的,否则就会有对死者不敬之嫌。

 广东丧葬习俗方式

 广东丧葬习俗方式
1、送终
病者为长辈,在临终弥留之际,家中所有儿孙要守候病榻前“送终”。逝后,即在其床前燃香点烛、化纸钱,并于床头点长明灯(以花生油或煤油作燃料),放一把黑雨伞,给死者两手各置一饭团,意谓让死者安然上路到阴曹地府。
2、报丧
由儿子向舅父家报丧,报丧孝子要穿孝服、着草鞍,见到受报者要下跪,向对方泣诉丧者死期、死因、出殡日期后即离开,一刻不能停留。
3、入殓
由丧家长子拿新瓦堡率全家亲属到门前附近水溪或水塘取水(谓之向水龙王“买水”),为死者淋浴、梳洗、更换衣服。衫裤件数为3—5件,多的放棺陪葬。穿的衣服不扣钮(有钮也要切掉)。一些山区习俗给死者嘴里放煎蛋,县北境则多以硬钱币置于口中(意为其子女是孝顺的)。
死者人棺后则抬至门外空地停放(城镇街坊和大洲、白垢部分乡民习惯把棺材停放在屋内厅堂)。至出殡日,早晚由丧家大小人等装饭、上香,下跪哭泣供祭。死者生前使用的床板、床凳抛到水塘或水坑浸泡。
4、出殡
村中不分姓氏,各户均派人参加送葬。葬前,一般请道士做道事,为死者亡魂超度。一些有钱人家更讲究,请道士“念经”、“哺斋”1-3天。死者女家亲戚前来吊唁,丧家主要成员要穿孝服、持孝棍齐出门外下跪相迎,待亲戚向各人背部按一下(示意同情并劝慰节哀)才起身。出殡时,密锣开通,道士吹牛角,其声凄婉。抬棺上山时,丧家男女披麻戴孝持孝棍悲哭相随送葬,沿途鸣炮、撒纸钱、谷壳,俗称“路钱”,以作幽冥之资。其余送葬人由主家备发给一白布条,男扎左臂,女扎额头,送到中途,就可返回,丧家亲属要直送到坟地,待安葬下土后才能返回。参加承办丧事的人员回主家吃顿索餐,主家儿子向他们谢孝,表示其感激之情。次日复坟、修整坟墓后再祭奠。
5、安灵
主家办完安葬后,立灵堂于正屋厅堂,早晚上香,从立灵之日起,逢七日烧纸祭奠,“三七”和“五七”请道士做道事,满七七(四十九天)再请道士做道事,把灵堂的一切搬到门外焚烧,死者生前的用具和衣物,无用的焚烧,有用的则在化灵的“火焰”中抛过,谓之“过火河”。主家大小脱孝服、更新衣,女的换红头绳,并备红枣、饼食、果品,由道士将死者“灵魂”送入宗祠神位,谓之“祖宪”。至此,丧事完结。
一些年岁较高的老人去世,说是“好命”,一些送葬者,喜欢拿一只殡葬之日所用的饭碗回家使用,据说能延年益寿。明、清时期,父母丧后,守制三年,名曰丁忧,有官职者要离任,儒生不准赴考,家门不贴红纸对联,不办婚嫁喜事,衣不华丽,行不远游,谓之守制,又称守孝。
解放后,旧式丧礼习俗已逐步简化或淡化,尤其是70年代后,兴起开追悼会,亲友送挽联、花圈等摆放追悼会场两旁,会场正中悬挂死者遗像,由主持人宣读悼词致哀。但农村相当部分地区仍按旧俗。

广州这个公墓除了拜祭还有这项服务,体验市民猛涨三成!

相比前往公墓拜祭,在广州,越来越多人选择“请亲人回家”。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从广州事银河公墓获悉,仅该墓园今年“请亲人回家”的市民就比去年增长三成。

为89岁母亲“请父亲回家”

“今年已经是我第3年请父亲回家了。”樊先生说。7年前,他的父亲去世,此后他每年都会陪伴已逾80岁高龄的母亲来到银河公墓拜祭,但却遇到各种困难。直到3年前广州市开始推出将先人骨灰“请”回家服务,他才解决这一难题。

“如果开车到银河公墓拜祭,经常会遭遇堵车;即使到了公墓里,拜祭的环境也不好,烟雾缭绕,有时候还一张拜祭台都难求。最重要的是,我母亲是残疾人,平常出行都要坐轮椅,今年已经89岁了,前来拜祭也很不方便。”樊先生说,所以一推出该服务,他便开始尝鲜,而该服务也确实让他感到非常满意,“父亲每年都待在公墓里,一年有一次回家的机会也挺好的,祭拜的环境也比在公墓里好多了。”

将亲人骨灰“请”回家,祭拜的仪式会否不一样呢?在樊先生家里,拜祭的模式与常人在公墓里祭拜一样。“也是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祭拜,然后大家一起聚餐。”他说。为了错峰,每年他都会在清明节前夕“请”父亲骨灰回家,然后清明节最后一天再将父亲的骨灰送回来,这样的效率会比普通祭拜高更多。

“请亲人回家”服务免费

银河公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自“请亲人回家”服务推出以来,选择该服务的市民逐年增多,其中今年更是比去年增长了约30%。

据悉,在清明节前,银河公墓就会给逝者家属发送短信该服务:“清明节将至,为方便市民拜祭逝者,我单位推出“请亲人回家”便民措施(存放在灵牌位区域的除外),逝者亲属可凭身份证、存放信息卡前来公墓业务厅办理手续,请妥善保管好逝者骨灰,做到文明、安全拜祭,拜祭结束后及时将骨灰送回。”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般来说,市民领取亲人骨灰后,工作人员都会与其约定一个还灰时间,一般在30天之内。“如果由于市民原因来不及还灰,还可以适当延期。”工作人员称。

值得注意的是,“请亲人回家”服务完全免费。

另外,如果是孤寡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还可通过预约,由银河公墓、市火葬场安排工作人员将骨灰送上门扫祭。不过记者从银河公墓获悉,送骨灰上门服务在银河公墓并不多,“目前只有前年送过一次,我们的工作人员全程陪护,从上午9时一直陪候到下午3时,待家人祭拜完毕后,再将逝者骨灰接回公墓。”工作人员表示,送骨灰上门服务同样免费。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秦松 通讯员廖培金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董业衡

广州殡葬办理流程有哪些呢?

广州殡葬办理流程有哪些呢? 

1、领取《死亡医学证明书》 
2、电话通知殡仪馆接运遗体 
3、遗体运回殡仪馆防腐 
4、备齐办丧证件到殡仪馆办理殡殓手续及出殡 
5、举行告别仪式及遗体火化 
6、领取骨灰、《骨灰寄存证》和火化证